随着四川崇州被狗咬伤女童转出ICU,围绕治疗费与募捐款的讨论也愈发热烈。
据悉,华西医院人工缴费窗口收到预交金共计22万元,目前已使用近6万元。受伤女童的代理律师周兆成表示,目前近200万元的募捐款还未使用,治疗费以此前物业垫付的费用为主。
风波之下,该项目有超千名网友申请退款。与之同时,网友的质疑、追问也汹涌而至。这其中,不少网友都把矛头指向了大病筹款平台。
此前报道:被狗咬伤女童已用医疗费近6万,200万众筹款去向引争议,相关方回应→
比如,此前受伤女童律师称,平台会把捐款直接转到医院,如今为何还没有使用?之后,善款使用明细是否会公开?再如,按照平台规定,单次求助金额超过50万元时,应提交具有相关资质的医疗机构书面证明,但此次事件中,医院方表示并未出具任何相关的费用证明。特事特批可以理解,但是否也是在“看热度下菜碟”?如此操作是否合规?社会各界疑虑重重,相关平台当及时直面质疑、回应关切。
作为新兴产业,众筹平台这些年发展势头迅猛,也确实依托自身渠道优势,解了不少家庭的燃眉之急。可与之相对的另一面,却是是非不断、争议不休。
一是,“服务费”“支持费”不清不明。“服务费”一会儿从善款里扣除,一会儿又要额外收取。还有的收了“服务费”,又要收什么“支持费”,就连捐款1元都要额外被扣3元,实在令人费解。平台运作确实需要一些经费支持,但是这个钱一定要从善款中出吗?一定要伸手向定向捐款的爱心人士要吗?退一步讲,即便是收,标准又是什么?多少才算合理?这些不能任由平台自说自话、自由裁量。
二是,筹款项目审核松散。有媒体调查发现,在一些平台“只要有病,就能筹款”——有诊断证明、缴费小票、住院记录就可以,至于家庭经济方面的证明,更多靠求助者自身的诚实守信,平台的审核手段较为有限。如此一来,又如何确保链接后面是真正需要帮助的大病患者?
三是,明里做公益、暗里搞生意。前些年,有平台大搞地推“扫楼式”筹款、员工按单提成等,一度引起众怒,极大消耗了民众善心、拉低了筹款平台信任值。除此之外,一些筹款平台还就势卖起了保险,变身实打实的商业公司。
四是,“黑中介”大比例抽成。某些所谓的“筹款中介”“职业推广人”,会在“协助”患病者筹款过程中,抽取低则50%,高则70%的费用。这些钱虽然不是平台在收,但筹款链接是在平台上线的,就像其他具有平台属性的互联网企业一样,其监管责任推脱不掉。
五是,虚假信息大行其道。一些网络灰产从业者把爱心筹款看作商机,除了恶意推广、链接轰炸之外,还通过虚构信息或代写文案的方式牟利。
筹款平台为何屡屡陷入舆论漩涡?归根结底还是没把握好商业与公益的平衡。
说一千道一万,公益性是大病筹款平台的立身之本。其之所以能存在、能维系,基于的莫不是大众的爱心与善意。这不是一门普通买卖,而是承载着厚重的社会期待与社会责任的事业。
但这并不是说,这类平台必须是“纯公益”的。网络平台的运营、慈善捐助的操作也不可能建立在空中楼阁之上,都是要讲成本的。且客观上,依托商业运作,有专门的团队主动推进大病救助,相较于传统的“等着人来求助”的方式,效率或也更高、更有触及性。
因此,问题关键就在于,平台不能一边在对外宣传时强调自身的公益属性,一边又在实际操作中把公益这一立身之本抛诸脑后,赚取利润不顾吃相。一次次闹剧下来,爱心与善意被利用乃至被透支,谁还会放心点开一个个链接,并对需要帮助的人施以援手?
重塑信任并非易事。平台必须善用爱心、守住底线,下决心把各种标准、流程捋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确保相关慈善筹款活动透明化、规范化,经得起外界审视。
此外,民政与互联网管理部门也应加强调研,建立健全互联网大病筹款监管体系,为具体工作提供权威保障,并适时完善相关立法。公开、透明、靠得住、信得过,才能造福更多患者,呵护好每一颗爱心。